一句“好空调正规的股票配资网,格力造”,让格力空调在中国空调行业称霸了24年。
顶峰时期,格力掌舵人董明珠不仅放出豪言:“在未来10年格力都将是行业老大”,还指着身后的老对手说:“它算老几”。
可谁曾想,短短四年后,这个曾被董明珠指着鼻子骂的老对手,竟从技术、渠道到产品矩阵全面突围,以日收10亿的恐怖增速,将这位"空调女王"拉下神坛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当眼下格力仍在为渠道改革焦头烂额时,对手却已经悄然构建起了一个年营收近3000亿的商业帝国。
那格力这位老对手究竟是何方神圣?
展开剩余91%外敌环伺
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空调市场十分热闹,松下、日立、三菱等日本品牌凭借精良的压缩机制造工艺,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。
彼时的国产空调企业,犹如蹒跚学步的孩童,连最基本的制冷核心技术都受制于人。
压缩机——这个被称为"空调心脏"的关键部件,其制造工艺之复杂,让无数中国工程师夜不能寐。
与此同时,在广东珠海一家名为"海利"的空调小厂里,工人们正在用简陋的工具组装着仿制日系的产品,而每台机器的核心部件都贴着"Made in Japan"的标签。
厂长朱江洪时常望着那些进口的压缩机出神,这位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的机械专家清楚,没有自主技术的企业,永远只能做外国品牌的组装车间。
终于在1988年,转机出现了。
国家轻工业部组织空调技术攻关,朱江洪带领团队日夜奋战,他们拆解了数十台日本压缩机,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,终于绘制出第一张自主设计的压缩机图纸。
1991年,"海利"正式更名为"格力",朱江洪力排众议,将全部资金投入压缩机生产线改造,而这不仅堵上了他的名誉,还有公司的未来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当第一台完全自主生产的压缩机在珠海下线时,车间里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,这一刻意味着中国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空调压缩机了。
而5年后,董明珠的出现也标志着格力空调,正式走上了崛起之路。
格力"铁娘子"的绝对统治
2001年,36岁的董明珠成为了格力的总经理,可摆在她面前的是年销售额不足60亿的中等企业,以及车间里堆满的因质量问题被退回的产品。
董明珠做的第一件事,是亲自带人抡起铁锤,将价值上百万的瑕疵空调砸成废铁。
每天清晨七点正规的股票配资网,这位从基层销售员一路拼杀上来的女掌门,便会准时出现在车间,每个销售数据,她都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。
2004年,格力首创的"区域性销售公司"模式开始发力,将全国经销商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网络,而这样的付出也让当年格力的销售额突破138亿,比三年前翻了一倍多。
董明珠的办公室永远摆放着最新研发的空调样机,她会突然出现在实验室,要求工程师解释某个零部件的改进细节;也会在深夜打电话给销售经理,追问某个偏远地区的库存情况。
靠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努力,在2012年时,格力成为首家年营收突破千亿的家电企业。
2015年,格力空调全球市场占有率突破30%,中央空调领域实现"十三连冠",而作为掌舵人的董明珠,也开始频繁出现在财经杂志封面。
她标志性的短发和锐利眼神,成为格力品牌的最佳代言,而在央视《对话》节目里,当主持人问及竞争对手时,她嘴角微扬:"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国内同行。"
然而,就在董明珠带领格力在空调行业大杀四方的同时,位于顺德美的总部的大屏幕上,实时跳动的销售数据却正在悄然改写行业格局。
美的"农村包围城市"的逆袭密码
其实早在朱江洪突破了压缩机问题后不久,来自广东顺德的"美的"便另辟蹊径,他们避开与日系品牌的正面交锋,将第一批窗式空调销往东南亚市场。
美的创始人何享健规划了一个更大胆的蓝图:不仅要造空调,还要生产电风扇、电饭煲,打造一个家电王国。
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在2010年双十一的凌晨,美的电商团队成交额终于突破了5000万,而格力的经销商们,却还在珠海忙着筹备第二年春季的线下订货会。
谁都没有想到,这个不被看好的电商部门,三年前还只有5名员工,未来却为美的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美的的逆袭始于一个被行业忽视的角落“县域市场”。
2013年,当格力专注在一二线城市铺设高端专卖店时,美的的渠道经理们正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三四线城镇,他们在乡镇电器行门口挂上醒目的蓝色招牌,提供免费安装和以旧换新服务。
到了2016年,美的在县级市场的网点数量突破3万个,这些"毛细血管"般的渠道网络,在电商尚未完全渗透的年代,成为销量增长的隐形引擎。
产品研发中心的数据分析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,三四线消费者不仅关注制冷效果,更在意产品的多功能性。
于是美的的工程师们开始在设计图纸上增加新功能,比如电辅热、自清洁、甚至内置香薰模块。
不仅如此,在2018年时,美的还推出了"酷省电"系列,凭借"一晚一度电"的卖点,在县镇市场横扫千军,而同期的格力却仍执着于提升空调的单项性能参数。
在2020年疫情爆发时,美的的多元化布局突然显现出惊人的抗风险能力,当空调销量下滑时,其小家电业务逆势增长47%,线上销售额首次突破300亿。
直播间的年轻主播们卖力演示着空气炸锅和破壁机,而格力的直播间里,穿着工装的销售员仍在反复讲解空调能效比。
所以到了大局已定的今天,当格力还在为渠道改革而焦头烂额时,美的的智能工厂里,机械臂正将一个个空调外壳装上无人运输车。
这些产品将直接发往京东亚洲一号仓,省略所有中间环节,所以,当董明珠还在强调"线下服务不可替代"时,美的的"T+3"供应链模式已将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3天。
新江湖,谁主沉浮?
2023年盛夏,广州琶洲展馆的空调展区上演着耐人寻味的一幕,美的展台前人头攒动,最新发布的"无感空调"通过毫米波雷达实现人体追踪送风。
而相隔不远的格力展区,工程师正严肃地向客户解释光伏空调的碳减排数据。
两家展台之间,参观者不自觉地比较着两家的技术路线,一边是极致的用户体验,一边是硬核的技术突破。
在格力珠海总部,研发中心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,工程师们正在测试新一代"光储空"系统,这套将光伏发电、储能与空调结合的技术,已经在海外市场拿下多个订单。
而在50公里外的美的顺德创新园区,200名软件工程师正在优化AI算法,让空调能根据用户作息习惯自动调节运行模式。
两家企业的年报显示,2023年格力的研发投入占比仍高于美的,但美的的专利转化速度却快了近30%。
海外市场的争夺更为激烈,在迪拜世博会现场,美的的磁悬浮离心机组拿下了主会馆订单,而格力则在巴西建立了首个"零碳"空调生产基地。
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,在东南亚市场,美的通过收购日本东芝白电获得的渠道优势明显,而格力则在中东和非洲市场保持着技术溢价。
如今,渠道变革的拉锯战仍在继续,格力2023年新开的"董明珠店"尝试融合线下体验与线上销售,而美的则把县级服务网点升级为"前店后仓"的社区服务中心。
在直播间里,格力主播强调"核心科技",美的主播则演示"全屋智能联动",两家企业的风格差异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不过,2024年第一季度发生了一个有趣的转变,格力空调线上均价首次超过美的,而美的的安装服务满意度评分却反超格力。
这种交错上升的竞争态势,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价值标准,同时也让人意识到,商业竞争就是逆流而上,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并稳定发展,就要不停地努力来适应社会变换的节奏。
参考资料:
参考资料:
发布于:河南省信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