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线上配资之家
8月11日,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《关于白城市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“吉林好人”候选人的公示》。其中一名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先进事迹,引发广泛争议。
公示内容中提到,齐某,女,2002年出生,镇赉县五棵树镇综合服务中心基层治理专干。践行孝道的简要事迹为:全程照料患糖尿病住院的奶奶、陪爷爷逛北京天安门;工作中,她耐心帮老人用手机办业务、教操作,入户帮做家务;生活里,记挂父母喜好,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。该候选人事迹被网民质疑,“炒菜多放辣椒,这些事迹是不是太小了”。目前,该篇公示已删除。
现在‘吉林好人’候选人处于公示阶段,出现针对候选人的各方面意见,我们都会收集、整理、记录,后期还会进行认真细致核实,审核把关,判断其是否符合‘吉林好人’标准。”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路远成表示,齐某是亲友和同事心中的好青年,传递着孝老爱亲的温暖力量。(据8月13日中国吉林网)
跟我们平常看到的道德楷模、先进标兵的事迹相比,齐某的事迹的确显得有些“弱”,很多都是平常生活中善待亲人的小事,不少网友表示,自己也能做到,是不是也能参评XX好人?以此质疑评选的含金量。还有网友抠字眼说:父亲爱吃辣椒就多放,那母亲不爱吃辣椒怎么办?家里没人吃辣就不能当好人了?
细究之下,这更像是一场关于"何为好人"的价值观碰撞。网友质疑背后,藏着一种对道德模范的刻板印象,似乎只有舍身救人、倾家荡产行善才算“够格”,日常生活里的点滴善意不值一提。
齐某的事迹虽不算惊天动地,却尽显孝老爱亲的温情。若事迹真实无误,她至少是一名孝敬长辈、爱护亲人的好青年。在节奏飞快的当下,多少人连父母爱吃什么都记不清,又有多少年轻人愿意花时间陪老人慢慢办事?能把平凡日子里的责任扛在肩上,把家人的需求放在心上,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坚守。
善良本无大小之分,每一个微小的善意举动,都如点点星光,汇聚起来便能照亮社会。勿以小善而不为,我们不能因善举平凡就轻视它,每一份温暖都值得被珍视,每一份善良都应得到尊重。
当然,网友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。毕竟“吉林好人”这样的荣誉称号,带着“先进”的光环,大家怕的是标准放宽后,评选失去权威性和含金量。而且,一旦涉及评选,奖金、待遇等问题便会引发关注,大家害怕有人借此沽名钓誉,让评选变了味。这种担忧,反映出公众对评选公平公正的期待,以及对真正弘扬社会正气的渴望。
然而,“吉林好人”评选并非竞争性奖项,其初衷在于展示先进事迹,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。这一奖项每季度评选一次,面向全省各行各业,不限年龄、身份和籍贯,评选的就是身边的好人好事、凡人善举。每年评选出的“吉林好人”大概百余人,表彰形式主要是举办典礼,颁发证书,并无太多硬性关联的物质奖励和待遇提升。所以,所谓的“萝卜坑”之说并不成立,大家不必过度担忧评选背后的利益纠葛。
当好人,做好事不是一种比赛,评选“好人”的目的,是让大家看到:善良不必惊天动地,在日常里助人为乐,爱岗敬业,孝老爱亲,同样是值得称道的美德。这种评选不是要选出“道德冠军”,而是要播撒“向善种子”,让更多人相信“做好人不难,做好人值得”。如果好人必须是“超人”,那大多数人岂不是都失去了被肯定的可能?这也违背了设立奖项的初衷。
当然,这次风波也给评选工作提了个醒,严谨性不能少。推荐材料要更细致地展现事迹的温度与深度,避免因表述简略引发误解;审核环节要更扎实,让每一条事迹都确保真实,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,能经得起公众的审视。只有确保评选的严肃性,才能让“吉林好人”的称号更具公信力,真正发挥激励作用。
善良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,它不应被条条框框束缚,不应被分为三六九等,更不该成为一种虚荣的光环,一种逐利的选择。
评选应该严谨,这是对公平的坚守线上配资之家,对公众期待的回应;但好人不该分级,每一个善良的举动都值得被赞美,每一位心怀善意的人都应被尊重。让评选回归本质,让善良绽放光芒,如此,我们的社会才能充满温暖与希望。
信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